
(1)“经济人”与市场的能动性.ppt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经济人”与市场的能动性.pptx
- 资源描述:
-
1、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 王 辉单 位: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电话:15526855785邮箱:授课对象:2013级研究生时 间:2013年9月12月,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授课计划,一、授课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并结合课堂讨论。对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专门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或争论的焦点;进行比较和评论,提出问题供进一步研究。无固定教材,但介绍较权威的参考文献。二、学习方式课堂听讲结合讨论,有选择笔记;课后查找文献。三、考试内容及方式1课堂讨论;2结合学习内容撰写专题论文;3.期末考试。成绩分布:专题论文课:20%;或期末课堂考试:60%;出勤及课堂表现:20%,授课内
2、容(依情况或有变更),1“经济人”与市场的能动性2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统一3竞争与垄断的优劣评判4市场规则与政府边界的厘定5公共产品供给与福利国家实践6经济增长的条件与政策7收入增长与消费促进8储蓄动因与投资规模9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10. 失业原因与就业政策(案例),第一讲 “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的争论三、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人”的争论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人”逻辑,主要参考文献,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
3、馆,2001版 4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教学与研究2003.11 6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生活 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3年版 7 莱昂内尔罗宾斯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作为经济人的含义或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命题:一是 “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二是 “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
4、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三是 “他利”: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 西欧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商业社会”。主要特征: 第一,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货币化,因而是一种市场社会或“商业社会” 第二,社会生活货币化的同时,经济活动开始从其他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 第三,经济竞争不仅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而且也以“优胜劣汰”的原则重新调整和安排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在欧洲近代史中,“地理大发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得欧洲在短短100年时间里集聚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于中世纪
5、欧洲所积累的贵金属的8倍。大量的黄金白银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得空前的财富集聚成为可能。市场和货币的力量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社会结构、旧的社会秩序以及传统的观念和见解。,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 (道德哲学基础) 17世纪初,由于社会转型,英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最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原则是什么? 这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霍布斯、休谟、洛克和孟德维尔。 争论的核心:个人的利已心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目的是给新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或道德哲学基础。,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核心思想:人性自私,社会生活需要某种秩序 主要著作:利维坦人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
6、性。快乐是欲望的满足,能促进生命的运动,因而是善。因为人的能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且都想获得快乐,但世界上资源有限,人们必然会相互争斗(源于利已的冲动)。可能产生出一种悲惨的结果:孤独、贫因、讨厌、粗野和短命,即所谓“霍布斯丛 林”。国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监控者,是为人类服务的权利共同体,目的是增进利益,减少危害。目的:推论出一些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原则,以便能从混乱中建立起某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秩序。,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 1776),核心思想:肯定人性自私,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 主要著作: 人性论,人类理解论 肯定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的世俗情欲,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合理的;同时人都
7、有“仁爱”的一面,被称为“自然美德”,包括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也包括机智敏捷、勤劳、坚忍不拨、努力、恒心、节俭等。但人性中“仁爱”因素是永远不能胜于或克服自私本性的。肯定自私是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冲动,但又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的狭隘,通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是休谟的核心思想。目的同于霍布斯。,约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核心思想:保护人的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三权分立主要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来源于资
8、源的稀缺性,而不是人性的弱点。国家权力的介入可以解决社会冲突。国家权力要保护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不可剥夺这三大“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洛克思想实质上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时代精神(财产崇拜)的反映。马克思说,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孟德维尔(16 17?) 核心思想:消费(甚至挥霍浪费)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进步主要著作:蜜蜂的寓言(1704年出版)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的各种激情(Passions)相互作用,克服自然障碍,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结果,而这些激情或各种欲望都是人的利已本性的不同表现,社会经济必须巧妙地利用这种本性才能健康发展。曼德维尔通过诗
9、歌的形式表达了“挥霍有利于贸易”的思想:“在人们放弃奢侈的生活以后,行业出现了过多的存货,土地和住宅的价格下降,建筑业受到毁损,工匠不被雇用,画师、石匠和雕工失去了名声。” “挥霍浪费是一种罪恶,它不利于本人,但并非不利于贸易贪得无厌是一种罪恶,它对人和贸易都是不利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都从蜜蜂的言中获得启示。,4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1740) “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 亚当斯密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会经济哲学,做出了“经济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繁荣,从而最终确立了“经济人”的概念。 斯密的“经济人” 思想,集中体现在
10、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以促进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二、经济人的行为具有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第三、经济人的行为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会促进社会利益(福利)的最大化,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的重大意义:人类社会几十万年,但近200年进步巨大,得益于市场经济。亚当斯密用经济人理论论证了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和有用性。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建设市场经济,需深入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亚当斯密特别强调同情心,人无论多么自私,天性当中都有关心他人的一面,看到别人生活得快乐,自己也会感到愉悦。亚当斯密还讲同情心是以自我中
11、心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是自私的。亚当斯密讲的例子就是,人最同情的是自己,其次同情和你生活在一块的兄弟姐妹、儿女父母,离你距离越远同情心越弱。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设想一下假如中华帝国数亿人被一场地震所吞没,远在欧洲的一个富人、一个企业家会有什么感觉?他可能感觉悲伤、怜悯,他不能忍受数亿人突然间没了,但是做完这些事以后他该做生意还是做生意,晚上睡觉还是正常。但是同样一个人,如果想到明天早上手指头会被人剁掉,他可能一晚上都没法入睡。,亚当斯密认为人类进步需要好多人协作,而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交不了几个朋友,人类随时随地需要别人帮助,但是仅仅靠仁慈是根本不行的。所以他有名的一句话是说:“我们每天所需
12、要的食物,不是出自于厨师、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我们不要讨论他们的人道,而是要讨论他们的自爱,不是对他们讲我们需要什么,而是要讲什么对他们好。”,经济学常受到人文学科的误解,因为人文学者大部分都会对经济学家不齿,经常会讽刺经济学家。但“经济人”(理性人或者说自利人)这个假设仍是重要的。有些人看到社会的道德堕落,就说经济学家作这样的假设,就让人自私,所以社会就变成了这样,这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学家的这个自私假设,是为了更好推进人类的合作。事实上证明也是这样。凡是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人的合作精神就高,道德水准就高,凡是不按照亚当-斯密的理念、不搞市场经济国家,人的
13、合作精神就比较差,道德水准就差。,人类好多的灾难,为什么好人不干好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人假定得太好了,结果我们都变成坏人,反倒如果我们都把人假定为坏人的话也可能都变成好人。看看我们的皇帝,我们过去假定皇帝是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早就假定皇帝是自私的,他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官员也是贪婪的,那么我们早就走进民主制度了,那我们就不至于经历这么多灾难,包括文革灾难、大跃进的灾难。我们搞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大跃进,不可能吃大锅饭,也不可能有文革。所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人文 (张维迎语),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公开的大讨论有三次:19世纪晚期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争20世纪40
14、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20世纪70年代之后“理性行为”之争目前的争论还在继续,1西方关于“经济人”的第一次争论 发生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争论各方: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 争论焦点:利已与利他关系德国历史学派(The school of German history)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纳等核心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的生物学或心理学为依据,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多种利益和追求,现实更丰富和复杂。即使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利益也决不是唯一的动机。现实的经济生活最起码包括三种形式:在私人的经济中,确实是一切以个人利益
15、为转移;在强制的公有经济中,却是以社会全体利益为行动准则;而在以慈善福利为目的的经济中,主要以伦理道德为行动规范。对经济生活中人的动机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到生物学意义的、心理学意义的影响,更要考虑个人行为受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各国自己需要的经济学原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是不存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要以“历史观点开辟道路,要把政治经济学转变为一种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学说”。,奥地利学派(The Austrian School)代表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哈耶克、米塞斯等核心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利已行为也包含着利他因素(即主观利已,
16、客观利他) “看不见的手”已解决二者矛盾。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必须落实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即个人主义方法论),因为社会的经济现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众多个人自发行为的结果。为了分析和理解整个经济过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必须从分析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个人行为开始。然而,对个人的分析,不能面面俱到,只可能把与这种行为最相关的动机(即利己动机)抽象出来,进而研究这种动机及其行动的影响。,2西方关于“经济人”的第二次争论发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 争论各方:行为科学、实验科学、制度学派等争论焦点: 利润最大化行为,实验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核心观点: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
17、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自身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多层次的,包括生存需求(衣食住)、安全需求、成就需求、荣誉需求等,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同样是复杂多样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其需求偏好。因此,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 (即不单纯是经济利益),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代表人物:西蒙核心观点: 完全理性指经济人能够根据目标找到最优选择方案。现实中的人是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因而人的理性是受到限制的,即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由于有限理性,人们的经济行为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而是满意原则(具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