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2018-2019高中历史 选择题综合选练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1747456
  • 上传时间:2018-08-21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8-2019高中历史 选择题综合选练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资源描述:

    1、1选择题综合选练题李仕才1 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这旨在强调A. 嫡长子的特权地位 B. 血缘与政治的结合C. 宗法尊卑等级关系 D. 宗法制的社会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国君有管领宗族、聚合族人的职责,在全族晏饮时,族人与国君在序昭穆和年后依序列入座,但是族人就座时不能太靠近国君,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此来表示对国君的尊重,说明了宗法尊卑等级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等级关系,没有对嫡长子特权进行阐释,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血缘与政治的关系,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等级关系,没有对社会作用进行阐释,故 D

    2、 项排除。2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 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 B 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

    3、权,故 D 项错误。3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AB 材料无法体现;根据“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 “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 “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体现出决策制度化,根据“人员和时间不固定” “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表明决策群体扩大,故 C

    4、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排除 D。4罗马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切实可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由此形成了万民法的概念。这反映了( )A.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 B. 万民法出现于帝国时期C. 罗马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D. 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案件时的灵活运用,导致万民法概念形成。材料没有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信息。所以 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万民法概念的形成是因为罗马法官的灵活通融,并非强调万民法出现

    5、的时间。所以 B 不符合题意。罗马公民仅指罗马本族人,是一个政治概念。材料没有关于罗马公民范围的信息。所以 C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万民法产生在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按照公民法,也不按照异邦人的法律, “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 。可见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的特征。5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 99 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2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A. 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B.

    6、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 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 D.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等信息可得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利,并不是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排除;材料中的引文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两难,在这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妥协,采取保留国王,创立了一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再结合材料中“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君主立宪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如何选择代议制,而不是阐释革命,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妥协,但并不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 D 项排除。6美国独立

    7、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A. 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 B. 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C. 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 D. 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答案】B【解析】A 不符合史实;“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表明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各州要求强化中央权力,故 B 正确;材料无法显示“各州间冲突不断” “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 ,排除 C、D。71875 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

    8、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 ;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答案】A【解析】法国 1875 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双方都不大满意,故在一片冷漠中通过,故 A 正确;左派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故 B 错误;右派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 ,没有体现右派的主张,故 C 错误;法国 1875 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不能说明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故 D

    9、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法国1875 年宪法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法国1875 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8191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本国史写到:“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尽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可见,该书注意到了A.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B. 南京条约未能真正地贯彻执行C. 帝国主义已结成侵华的联盟 D. 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答案】A【解析】该书注意到鸦片战争后法国、美国、俄国援引南京条约和中国签订条约,鸦片战争未能

    10、禁止鸦片、以至于鸦片流毒中国 。说明该书注意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故 A 正确;B 不符合史实;C 材料无法体现;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D 表述错误,排除。91853 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 ,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A. 区域经济差异 B. 列强侵略深入 C. 抑商政策松弛 D. 国内政治形势3【答案】D【解析】1853 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清政府恢复不了长江水道的畅通,就不得不放弃封建专卖的“淮盐行楚旧法” ,而承认“私盐”的合法化,故 D 正确;A、C 不是主要

    11、因素;列强侵略势力还没有深入湖北地区,B 错误。10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A【解析】根据“1895 年”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 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 A 正确,C 错误;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割台湾岛给日本,B 表述错误;甲午战后,掀起救亡图存的资产

    12、阶级改良运动-维新变法运动,D 错误。111911 年 11 月 7 日, 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 ”这说明A. 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 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C. 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 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B【解析】晚清的海关管理权虽握在外国入主要是英国人手里,但属于清廷的机关,挂的是黄龙旗,另外海关也有自己的旗帜。1911 年武昌起义革命发生之后的汉口,江汉海关能顶着革命军的压力,继续挂龙旗,反映了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故选 B;AC 材料无体现;材料反映的是挂什么旗的

    13、问题,与列强支持清政府无关。121928 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A【解析】1928 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 A 正确;“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 B;CD

    14、与材料无关。13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 ,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 1931 到 1937 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 ,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 1936 年 12 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 。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

    15、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答案】C【解析】A、B、D 材料无法体现;根据“从 1931 到 1937 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 ,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 1936 年 12 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 ”表明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对国民党来说是历史记忆的选择和政治上的取舍问题,故 C 正确。414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三教合一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三民主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16、三大政策 表明当时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三大战役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A. B. C. D. 【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的三教合一的现象出现,错误;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三大政策表明当时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故选 A. 。15列宁曾提出“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火炬,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 。但革命后他又提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

    17、,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 。由此可知十月革命A.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C. 实现了俄国的民族独立 D. 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列宁的结论前后是有变化的,从最开始的联系的是德国、法国和英国,到后面便是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这种变化凸显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的发展和观察,通过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C 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D 选项错在“建立”二字。16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

    18、时宪法共同纲领 ,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通则 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 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 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还面临诸多问题,国家的法律建设才起步,不可能有法可依,故 A 项排除;由于法律不完备所以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不合题意,故 B 项排除;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据材料“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

    19、通则 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 D 项正确。17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 ,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 ,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 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答案】D【解析】A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20、;B 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 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5帝点选 ”“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 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 ,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 D 正确。182017 年是香港回归 20 周年纪念。20 年来,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调动了“港人治港”的积极性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有赖于“92 共识”的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香港发挥了巨大优越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表述正确, “92 共识”是 1992 年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错误,故排除,正确答案为 D. 。【名师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C, “92 共识”是解决台湾问题时中国大陆与台湾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微传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2019高中历史 选择题综合选练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weizhuannet.com/p-174745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微传网用户QQ群:732276833  微博官方号:微传网官方   知乎号:微传网

    Copyright© 2025 微传网 weizhuan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