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do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doc
- 资源描述:
-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文刘承禹 过伯祥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 “边讲边问正在取代满堂灌” , “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1 ,但对设问的艺术,回答的技巧,目前教师掌握与运用的情况究竟如何?如何改进教师的提问行为,就能使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使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暴露,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能更好地得以改善与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1 调查对象与方式1 1 调查对象 我们对舟山市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听课调查,特别调查了部分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和近三年才毕业任教的较优秀的新教师;并就某几节课,对参与
2、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学习情况反馈的抽样调查1 2 调查方式 重点调研的课,采取全录音方式,课后整理出有关提问状况的材料 一般调研的课,采取在某定理(公式、例题)的分析讲解过程中,以分工记录教师的主问句系列、学生回答情况的方式搜集资料 某几节课,课后组织了座谈、访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查 由此,我们取得了如下三方面的调查材料: (1)教师分析讲解某例题(定理)时的主问句系列; (2)对一些重要问句的学生答问状况; (3)学生学情的一些反馈材料1 3 调查材料的分析方法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统计: (1)提出问题的类型 1 分常规管理性问题、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
3、、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作频次统计 (2)问句的普遍性水平 波利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 ,倡导教师的发问,应该从普遍适用的一般性问句开始据此,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问句分为:只涉及“这一个题” 的问句;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 的问句;接近于波利亚解题表的普遍适用的问句三类作频次统计 (3)学生回答的类型 分无回答、机械判断是否、认知记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创造评价性回答作频次统计 此外,我们还曾对一些问题,按斯托利亚尔的“教育上有意义的问题” 3 的提法进行过分析其结果,大体上与上述的某些分析相当2 调查结果2 1 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手段 我们的统计也表明,一堂
4、课,师生的问答时间占了整节课时间的 51%2 2 课堂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 统计数据显示,教师提问的 71%是记忆性问题如已学过的数据、公式、法则、定理等,教师常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将要用到的知识2 3 课堂提问, “教育上有意义的问题” 不多,问句缺乏艺术性,学生的回答中创造评价性成分很少 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常用“是不是”“对不对”“ 好不好”之类的用语,学生的齐答比例很高统计数据表明,有的课,这类问句竟占提问的 58%这一类教育上意义不大的(思维量少的)低效问题充斥课堂教师只追求完成教学进度,满足于表面上课堂气氛的热烈2 4 课堂提问的问句系列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讲解数学问题时,许多
5、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的办法不多:刚提出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占78%) ;不能(没有)把思考方法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或者仰仗于个别优等生,或者无奈之下,只好由教师自问自答(占这类提问的 32%) ;又有不少教师(占 42%)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认知水平较低的记忆性的简单问题,而且这种分解总是在教师指导牵引下进行的,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大多数教师,没有波利亚倡导的“从一般性问句开始,逐渐向较特殊的问句过渡”的问句系列设计的意识 以上种种,表明教师的提问缺乏科学性 25 课堂问答大多在教师与优等生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缺乏普遍性(主体是残缺的) 统计数据表明,除了齐答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