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类型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206602
  • 上传时间:2019-06-14
  • 格式:PPT
  • 页数:45
  • 大小:1.2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提出。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普劳克斯所提出增长极中的“极”是指推动型的企业及与其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中的“极”.,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

    2、”这一空间概念。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波及下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型产业的特征,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产业关联性强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十分宽广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负效果(极化作用)正效果(扩散作用) 规模经济效应 聚集经济效应,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

    3、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一)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二)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三)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

    4、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二)边缘区域,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

    5、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6、的核心,三、点-轴开发模式,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

    7、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三、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

    8、作。,工作步骤,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

    9、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中 国 经 济 改 革 与 发 展,一 改革开放30年的阶段划分 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势 三 中国当前出现的区域经济合作态势 四 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一 改革开放30年的阶段划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10、段。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为第二阶段;从胡温新政开始至今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思想解放,回归市场经济。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权、分权。 从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财政包干的行政分权改革扩大自主权的国企改革发展私人经济建立市场体系等经济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是建立一系列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开国门,迎接外资。,第二阶段的改革开放始于邓小平南巡的1993年,止于本世纪初,其主要任务是加快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二是加入WTO,三是彻底结束短缺经济。,第三阶段的改革开放始于“胡温新政”,至今尚未结束。 其主要任

    11、务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解决在市场化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问题,如政府的失灵或权力的错配问题,社会分配的不公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法治基础和信用基础的缺失问题等等,进而最终确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措施是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中国的改革进程与其他转轨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开放带动的,由于“存量”不能动,“增量”只能靠外部引

    12、入,与前苏联不同,中国有着大量的华人资本,如中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侨资本可引入,于是有了特区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规则和制度,进而破除了旧的规则制度。开放使中国走出封闭,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生产要素的组合,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势,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体制规则和政策制订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可能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更不可能像30年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制订和改变规则。欧美尤其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将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加大。另外,与开放的市场经济相连的世界通行的法治规则

    13、,民主政治规则对中国的经济、政治都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调整规则和政策,化解各种政治和经济压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新环境?,其次是民生的压力。第三是民权的诉求压力。第四是改革动力的衰弱,或改革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八十年代改革的动力是上层与下层的共同“合力”,九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动力主要来自于喻为“诸侯”的地方政府和喻为“王爷”的部门以及强势利益集团,那么,今天的改革动力来自何方?有强烈改革诉求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利益受阻的多数“群体”却无改革的“权力”,握有权力的少量“群体”的改革动力却日渐式微,而不思改革,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是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 二是市民(或公民)社会的培育以

    14、及社会领域(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等)改革的新突破。 三是民主法治上的突破。四是双向开放上的新突破。,三,中国当前出现的区域经济合作态势,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各个地区几乎是以相同的模式不同的速度发展的.现在,由于发展速度存在的差距,一些发展快的地区开始进入产业转型的阶段,发展快与发展慢的不同地区之间就出现不同的产业分工. 同时,由于整个国家发展规模的增大,对于资源的需求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地区之间开始出现区域经济联盟,以增强竞争实力.这是中国经济在中观层面上出现的新特点.,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几个区域经济合作联盟,他们在发展的定位和产业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这些区域经济合作联盟将成为未来

    15、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它标志着中国经济由“单极增长”进入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从此进入协同发展新时期。,四,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是指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地区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加快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这一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将改变东亚地区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

    16、地位,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大支撑作用。,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衡量,长江三角洲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全国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1/5、高等院校1/3和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 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产业是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金融、制造业,物流业,信息和商贸等产业.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流入区域,是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最有条件的地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

    17、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物流、信息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占明显优势,也是引领这一区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的高端平台;澳门与欧盟、葡语国家关系密切,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重要桥梁;广东是重要的世界级制造基地,云、贵、川、桂、湘、闽、赣、琼等地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这些各具特色的优势,使泛珠三角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容易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珠三角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也是世界制造中心,目前正在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产业主要包括:钢铁,造船,通讯设备,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电脑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金融等. 重点发展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3, 京津冀及环渤海湾经济带,4, 东北经济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微传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weizhuannet.com/p-820660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微传网用户QQ群:732276833  微博官方号:微传网官方   知乎号:微传网

    Copyright© 2025 微传网 weizhuan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